澳洲外教去中国后感叹:中国孩子什么都有,却还是不幸福?
前几日,小编的一个ABC朋友Mike因为工作的关系,回到中国担任外教。
这是他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,并且为小编分享了他的一些所见所想。
Mike所任职的是一所一流的国际学校,坐落在中国的超一线城市。在这所国际学校里学生都接受着双语教学,仅仅8岁的孩子都能与老外对答如流。
(图片来源:网络)
但是奇怪的现象是,通过对他们的了解,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却迥然不同。有的孩子的父母是商界精英,但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却是这座城市中打拼的白领工薪阶层。
Mike说这些家长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尽他们的全力给孩子最好的,穿最贵的衣服,吃最健康的食物,接受最高级的教育。
在如今的中国,有太多这样的家庭了,许多父母不是富翁,却活脱脱把孩子养成了“富二代”。
那么,这些“富二代”们幸福吗?
1.给儿子当儿子,给孙子当孙子
50后、60后经常说,那会儿兄弟姐妹很多,最苦的就是老大的,小小的年纪就要承担起家庭的重任,照顾弟弟妹妹,洗衣做饭,有时候还得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妹妹们。
如果出生在贫困家庭,那就更苦了,吃百家饭,一早就出去打工,为父母分担经济重任,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口肉。
正是因为有许多中国人有着这么艰苦的童年,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,就不想把这种情况带给自己的孩子,想尽力弥补这种缺陷,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、幸福快乐的童年。
自中国的计划生育以来,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,四个老人加上父母,六个人的目光共同投射到了一个孩子身上。
孩子享受着前所未有的“照顾”、“特权”与“爱”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河北自由撰稿人,教师朱欣欣对于这种情况如是说:
首先,这一代年轻人的父母,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历自己受过的苦,可以说是舔犊之心;
二是一家就一个孩子,都围着一个孩子转,没有兄弟姐妹的经历,没有学会和别人去分享和共担,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别强;
三是这一代子女的父母生长在动乱时期,所受教育贫乏,因此不是过分严厉,就是过分溺爱;
四是中国经济自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,但文化方面却贫乏,快餐文化流行,缺乏心灵文化的熏陶,孩子们在物欲的满足中寻求刺激。
事实上,父母的这种过度培养,却把孩子养成了“自以为是,不懂感恩”的人。
中国媒体曾经报道过相关的新闻,孩子沉迷于网络,母亲劝说无果,孩子居然把自己的母亲反锁在家里,三天没给母亲吃饭喝水,最后母亲因为脱水而死。
2.我爸爸是大老板,你爸爸呢?
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,孩子们的价值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小编的表弟在国内的一所高级国际学校学习,表弟告诉我,在那里,交什么的朋友和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关。
同学刚认识没聊几句,就会先向对方说明自己父母的工作,并紧接着就问对方的家长是做什么的。如果和自己差不多情况,那就可以继续交谈下去。
其实这些想法都源于父母在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。父母在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的同时,也希望孩子的身边都充满着积极,正能量的因素。
他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童年,其中也包括孩子交的一些朋友是能够帮助到他的,不拉他后腿的。
孩子交朋友的目的是能够找到志同道合,与自己聊得来的知心人。但如今却把这种单纯的关系蒙上了一层带有利益的薄纱。
孩子们不再快乐单纯的交朋友,而是找到与自己家庭背景相符的,指不定以后能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。
而在澳洲,孩子们不会问及父母是做什么的,更多的会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。志趣相投是交朋友的第一准则。
在澳洲社会,你会看到不同种族的孩子在一起交朋友,一起学习。
3.我的理想是挣大钱!
关于理想,如今中国孩子口中说的最多的就是“挣钱”。他们认为以后挣很多的钱就是幸福的,现在的生活都是金钱堆出来的,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。
中国的孩子自身未来也肩负着重重的金钱观,理想是沉重的。
而在澳洲,作为孩子,要对父母感恩,要知道节省父母挣来的血汗钱,把自己放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角度,去想去看问题。
人之初性本善,应当怎么保持这种善良?父母会鼓励孩子们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,并支持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。
(图片来源:网络)